通证领跑区块链也要尊重规律

2020-01-21 eNet&Ciweek

12月21日,中国通证数字经济峰会,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主持了会议,会议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思考。提出通证数字经济,这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通证(token)的全称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实际意义是可交互使用的加密数字权益证物。token来自通信术语,本意是令牌,信令,著名话剧《虎符》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用于调军的虎符,就是令牌。前段时代,币圈把它乱译为代币,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网络通信中的信令,绝无发行代币的意思。

区块链的走势不出《互联网周刊》所料,三年前刊发的《区块链以比特币打头不正常》从开头就准确地看到了结尾。通证是区块链受到沉重打击后,选择的第二个主攻方向。对此,我们再次给出一个提前三年的判断:选择通证显然优于选择比特币,但走得通走不通取决于路径选择:选择以“流通”为重心,结果将与比特币差不多;选择以“权证”为重心,是可能走通的。

在互联网金融问题上,《互联网周刊》多年来与金融界主流观点势同水火。实践证明,我们一对再对,他们一错再错。分歧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上,在于对变革性质的判断完全是反的。金融业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场金融革命,既如此,一定要以金融为中心;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场信息革命,既如此,一定要以信息为中心。

在通证问题上,矛盾又开始浮现。如果强化“流通”这个思路,势必将通证向代币的方向引,那些不甘心币圈惨败而回到链圈的投机分子自然希望模仿上轮再来一轮。流通的证,一旦证在一般等价物上,沿着这个闹起来,在美国、中国、德国央行已彻底明白过来时,成功比登天还难。沿权证方向引导,是在向信息服务方向发展。对比鲜明,前者是金融,后者是信息;前者是一般等价物,后者是非一般等价物。

我们从中提炼出一个理论问题,比特币与通证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支付)中介,通证是非一般等价物(信息),是实体的信息(支付)中介。前者包含的信息,是一般等价物数据信息(所谓“硬信息”);后者包含的信息,是非一般等价物数据信息(“软信息”)。

进一步推论,对应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权益的性质不同,前者印证的是支配权(无差别的价值信息),后者印证的是使用权,印证的是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的信息(即凡是有质的区别可以进行经济利用的权益)。

归纳通证经济有可能在正确道理上对数字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逻辑在于,实现支付从第二次浪潮向第三次浪潮的实质转变。

支付拥有金融、信息双重基因。金融业走向互联网的过程,是它的金融基因向信息基因的转基因过程。支付的基因变异,正是发生于它从前一种中介(作为融资中介),向后一种中介(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重心转移之中。

马蔚华关于“两种支付”的思想,可以用来解释支付基因变异的逻辑线索,加深我们的思考:“银行具有两大属性,一是社会融资中介,即充当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中介角色;二是社会支付平台,即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

据我粗算,把中介点位于金融,总收益大约在1.5万亿;而定位于信息,可达15万亿。从事通证的第一代人,普遍特征是舍大取小。他们相差几岁的“下一代”将继承他们的遗志,去挣后一步大钱。对宏观经济来说,这将意味着个性化定制时代、多样性红利时代提前到来。而GDP的价格构成,将出现向拉姆齐定价的演变,这是由于在通证作用下,歧视定价将转变成为情境定价。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