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春天的故事迎接“过冬”

2008-09-20 eNet&Ciweek

  冬天每年都有,过冬年年不同。   刘琦琳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冬天,一种是常态的冬天,一种是非常态的冬天。常态的冬天,是正常的经济周期变化,企业生生灭灭,只是量变而非质变。这样的周期变化,每个冬天都很相似。非常态的冬天,同样是企业生生灭灭,但过后会发生质的变化。今年的“冬天”,很可能与过去的冬天有质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小企业有了互联网。在没有互联网的日子里,过冬的游戏规则是,大鱼吃小鱼,大的是好的,大的才能过冬。“中小企业+互联网”很可能改变过冬的游戏规则:通过互联网降低中小企业的资金和经营成本,使小的也可以过冬,甚至“小的就是好的”。   从积极的意义看,如果不是过冬,如果不是缺少资金和需要节流,中小企业可能还要晚得多才能感到电子商务的好处。正如没有非典,许多企业还不肯上网一样。中小企业一旦普遍上网,在网商集群方面成势,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都可能发生质变,从做大做强一个亮点,变出做小做强这第二个亮点。   这是过冬论中的第一个报春讯息。   面对冬天,我们没有理由惊慌,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中国经济遭遇寒流,都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御寒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新的办法、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融资手段,总会在危机中被创造出来。在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互联网的无限机遇。在这其中,孕育着中国经济的无限生机。   最首要的,就是实现从根本上的管理思维升级、转变。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提出了著名的 “6+1”理论:在制造业的产业链上,硬的生产环节代表着“1”,其余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是6个软的环节。“1”是价值链的最低端,它意味着最没有技术和创新含量、大量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那一个环节。冬天将让聪明的中小企业从1跳进6,鲤鱼跳龙门。   这是匡冬芳在《与“寒流”过招》中,针对“过冬论”发出的第二个报春讯息。   张举在《摸索过冬路》中,通过比较高附加值产业与低附加值产业受“过冬”的影响,通过比较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过冬”策略,总结了企业“过 冬”的法宝以及未来生存发展空间。   常规的冬天,可以通过融资节流熬过,但由于结构和产业位势低下造成的冬天,熬过去也活不长。这篇文章提醒人们关注:随着旧人倒下去,什么样的新人,会在冬天后成长起来;随着旧的产业衰退,什么样的新机会,将成为支撑产业的新增长点。启发人们:冬天是一种信号,提醒争上游才是中小企业的努力方向。   这是针对“过冬论”发出的第三个报春讯息。   其实《互联网周刊》的使命,就是帮助你寻找难以发现的新增量。在中小企业遇到过冬困难的时候,我们帮你在风雪中睁大眼睛,看清方向。   新的增量空间,才是你成长的方向。这些空间分别存在于三个方向:新的竞争优势、新的产业链位置、新的管理思维。   让我们用春天的故事,迎接即将来到的冬天。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